详情

从村口吃团圆饭说起

万泉文苑 4361阅读
琼海在线
琼海在线Lv.21楼主+关注
04-23 15:15 来自海南

从村口吃团圆饭说起

◇张运燕

我的家乡,坐落在海南省琼海市北边那片富晒土壤的红土地上。村庄很小很小,小到即便是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也找不到它。自从有了卫星地图导航系统后,在手机上轻轻一点,很快就显现了出来。它就是我的先辈们,衍养生息的地方一一大路镇青天村委会莲塘村。

我记得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村里人口不足百号人。可到现在,半个世纪过去了,村里的人口还没超过一百五十口人,这里面包括户口迁移的工作人员。平均一年才增加一口人,要是在七八十年代,直至九十年代,我们村准能评上计划生育模范村。

别看村子小,但它海纳百川,外来媳妇本村郎,嫁到本村来的光本省就有十一个市县外嫁女。村里流行用海南话和普通话兼容交流才能拉家常。外村人经常开玩笑地说:莲塘不止是一个小小的莲塘那池水,它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莲塘,宽阔无比。据村民统计,来自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浙江、河南、山东和辽宁的就有九省市人。所以仅是小小的莲塘村就通衢九省,要是包括本省的,一个小小的村庄不过二十几户村民,几乎囊括了全国三分之一省市户籍,这还没包括从越南迎娶媳妇和日本国籍的女婿。

就拿我家来说,女婿是天津市籍人,儿媳妇是辽宁籍的,现在又增加了上海市人。村里兄弟张放家就更多了,有来自河南、山东、浙江籍和日本国籍的。

一个小小的村落,接纳了如此众多的省市人,甚至是外国人,可见村民村风是无比的淳朴善良。村民们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和谐共生而建设美好家园是有目共睹的,处处充满智慧之光,荣耀着村庄。

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,一年一度的村里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。对村民来说:既是团圆饭,又是村民大众饭,振兴饭,更是智慧饭。是的,说得好!每逢春节大家都回到家乡,村民们集聚在一起欢天喜地吃团圆饭,共庆新春佳节,南腔北调的拉拉家常其乐融融。

听村里兄弟说,村里的团圆饭早在十年前已经形成了。刚开始的时候,村里的九十后、零零后外出打工,大都是一年到头在春节假期才能回村里团聚,喝着小酒,天南地北地谈论着在外打工的艰辛,更多的是畅谈思乡情结,从三五个人到全村的青年人集聚在一起。大家一心,几位热心的青年人率先提出,虽然在外打工不容易,但父母在家守家立业,带孙子就更不容易。为了叩谢村里父老乡亲,外出的青年人有责任把村民组织起来,让村民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,免费为他们开办过大年的聚餐会、团圆饭。当一人提出,全村响应。并且立下不成文的规定:在除夕前一天举办全村团圆饭!除夕前这一天举行,主要是外出人员基本上回家过年,召集村民们欢聚一堂,阖村欢乐、阖家幸福。

腊月二十九,我回到乡村,只见村口摆着几灶大铁锅,村里老厨师长带领着三五个年轻人,忙着搞菜肴,蒸、焖、油炸的,样样俱全。我赶紧打听这是干什么呀?村民说:团圆饭啊。太好了,我兑上群主手机一扫,就自愿的加入了。

到了晚上,十菜一汤,热气腾腾的满满十几桌摆满了村口,自己动手丰衣足食。全村男女老幼欢声笑语,喜气洋洋的,满满的幸福感都写在脸上,这是一种欢乐无比的心境,这是幸福的传承。为了减轻青年人负担,在海口工作的张放兄弟从家里拿来两皮箱茅台镇酒,对村民酒友兄弟来说也引起轰动。可也有老村民对烈酒畏惧,有个村民说:燕哥泡制的酒最好喝,绵绵的好入口。平时我滴酒不沾,听村民一说才知道我还有泡制了三年好酒。送上四十斤的一坛米酒,里面用广西的红桃花(也叫红桃K),新疆和田大红枣,宁夏的杞子,西藏的藏红花,还有海南的牛大力。俩个兄弟高高兴兴的便从我家抬出来,往桌上一摆,白酒、红酒、啤酒和饮料,满桌都是,真有点座山雕“百鸡宴”的感觉。

这种氛围,这种喜庆的场面,对于在都市生活的俩个孙子从来没有遇见过。村里的孩子们欢天喜地放鞭炮声、烟花声,人们兴高采烈的鼎沸声,声声入耳,声声入心。在团圆饭会上,兄弟张强还从海口带回全套的演出设备,早早就安装好,让村民自嗨自演自唱,唱着歌,唱着琼戏,还喝着小酒,自娱自乐地享受着城市人的摩登时光。也不知道是受村民热闹氛围影响,还是变幻无穷灯光影响,大外孙也秀起了在学校跳的拉丁舞、恰恰舞,搏得村民的阵阵喝彩声。他俩和村里的孩子们尽情地玩耍着,享受着孩童的欢乐,融入乡村氛围中不也乐乎。

女儿说:“家乡的味道真好,家乡的年味真浓。”

儿子说:“我也是第一次回来吃大锅饭。”

儿媳妇说:“我是独女,很孤单,虽然生长在海口,工作在海口。但从来没遇到如此热闹喜庆的埸面,如此和睦邻里笑声连连的,真令人羡慕!”

莲塘村在解放前,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小村落,村中流行一句农谚:“一天去山园,三天作披蓑,还有一天售披蓑,不是岭口就是龙门。”说的是一天上山摘蓑衣叶,三天制作,一天赶集出售。村民们的生活穷困潦倒,度日如年。解放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而今那个贫瘠之地早已成了富饶美丽的村庄,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畅漂亮的新房,有些村民已住上了楼房,今非昔比。村民的生活除了劳动致富,剩余的青年人外出置业和打工以外,更为重要的一条,也是基本的一条:“以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”

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,八十年代初村里出了五位大学生和中专生,从此村中开始有人过着吃国家商品粮的工作,不仅轰动了村庄和整个大路地区。还有远在广州和上海求学的,农家人能到大城市读书,也是天方夜谭的事情。一下子就把整个村子的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带动起来。读书能游走四方,有去北京,去天津,去成都,去重庆,去长沙,去南昌大城市和全国各地大学读书人。从世代农民勤劳致富以外,从此村民中的孩子们,又开拓了一条致富门路一一读书成了智慧致富门路。读书能改变人生命运和整个家庭的命运,甚至对乡村振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
莲塘,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,逐渐成为一个文化之村,文明之村,知识之村和智慧之村。短短的几十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,这是有目共睹的。如村中有一户家族,读复旦大学2人;读西南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4人;光读985、211大学的就有6人,还有3人读一本大学的,一个大家族中就有9个人读一本以上的大学,也是名至实归。兄弟张放家族就更加了得,有读清华大学、中山大学、河南大学、北京舞蹈学院、天津外国语学院和出国的留学生等等,仅一家人就有8人读大学和出国留学。村里还有读广东金融学院,南昌师范大学,四川音乐学院,海南师范大学等一本多所大学共有7人,还有在七十年代恢复高考考上的3位中专生,别看这三位中专生,那是响当当的享受国家统一分配的工作人员。

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”榜样好比人生坐标,事业成功的导向。它带给人们的信仰、信念,是力量的源泉。就这样在村子里,便掀起子女读书的新风气和新风尚,也出现了一代更比一代强。像张放兄弟,七十年代考上师范学挍,培养出河南大学,出国留学生,今年读海中的儿子将迎来高考,很快就会金榜题名。张恒高考上海大学,爱人中山大学,而儿子就更是了不得,考上清华大学八年本博联读的大学生。

也是兴趣所然,村民们在团圆饭上统计一下,村里读书出去的就有三十余人,虽然这比例不是很大,但是这种风尚一直在延续下去。正是有了传帮带的作用,村民都知道,书是一盏明灯,能指明前进的道路;书是灯塔,读书是船,只要你在学海里,定好坐标,开足马力,总会达到彼岸的灯塔;书是天梯,只要刻苦努力学习,勇于攀登,总会达到光辉的顶点。正如莎士比亚说的那样:“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。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没有阳光;智慧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没有翅膀。”对于农家人来说,天下皆万般品,唯有读书高。读书是一道光,它总会和阳光交织在一起,从而获得光辉灿烂的光芒。

出去的人们总会反哺它养育的故土。像张放张恒俩兄弟,在海口和省政府工作,能够利用政府合理的政策资源,帮助村民建水塔,建设村道。特别是王敏兄弟,对乡村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,村道巷子全都铺设水泥道路,设置路灯,种上花卉,村庄呈现了美化、亮化、鸟语花香。同时还对每家每户都进行污水处理,一个生态文明、崇尚教育、崇尚文化的新农村呈现在人们面前。

人和于明德,德形于知识。以书山为路,天涯若比邻。虽然我远在魔都上海,在银装素裹的樱花树下,在巴金笔下寒梅凌霜绽放的花影里,在郁金香的万花丛中,我的思绪早已飞越时空,梦回故里,梦回故乡。
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
3
5
10
15
20
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

纳米、xiaohong、Dawen、甘垂明、來、陈步宇、丁苓马、7571802、陈绍荣、苏炳卫,(勝哥)、沉思38人赞过
广告图片 广告

可能感兴趣

没有任何回帖,回复抢沙发~
20 38
城市通